一年当中,大大小小的节日有多少?没算过。但在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阴历年”。在外的游子游女们都要“回家”,一定要在年前赶回老家,甭管是在外经商打工还是作官上学,除非有什么天大的事情,大都要享受那份除夕之夜亲人团聚的“过年”氛围。可见,“过年”还包含着这样一种“归宿”的情感,回到生养了自己的那块即使落后、偏远、贫穷的热土上,这无疑也是回到过去了的那些“年”。
又到了过年的时候。小时候记得母亲常常感叹,日头走得快了,日子短了,“嗖”一年,“嗖”一年,过得真快。少年不识愁滋味,哪能理解母亲的这种感叹?人到中年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岁月如梭的感受。童年少年时期那种早早就盼望过去、久久等待着过年而年总是迟迟不肯到来的心情似乎也被过去了的那些“年”所收藏,永远留在了那些“年”里而变成了历史,变成了记忆。“年”是越来越乏味了,那一顿“年夜饭”——饺子,平日也不知道吃过多少次,怎么也品不出过去那一年一次的香味了。尤其是在城里过年,与平时过日子没有什么异样,“年味”更是淡得可以,各自也不过在家里看看电视里那些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年复一年的晚会而已。于是,想到了回家,也许只有回到老家才能“找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才能“找到”过去的那种年味?过年过年,就是将“年”“过去”。丢失了的东西或许还能找回来,但过去了的“年”是永远找不回来了——即使回到老家,能找到的也许仅仅是老屋土炕,是院子或园子,是院子或园子里的那两棵枣树或槐树,是收藏在那枣树或槐树年轮中的依稀记忆,却是找不到那些永远过去了的“年味”了。
社会的发展,使我们获得了很多,也使我们失去了很多。过年,也许原本的意义就是让一切都成为过去,连“过年”本身也不能例外。流年逝水,是之谓也?